转发周知
“格桑花开幸福来”,大邑助力松潘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成都日报锦观 Author 锦观新闻客户端
伟大的时代,值得大手笔的书写
刀削斧劈般的岷江峡谷,山峦叠嶂,这里曾经是阻挡人类活动的自然天险,而今,天险变通途,国道、高铁正在穿越。
溯江而上,松州古城屹立千年,奔腾不息的岷江纵贯而过,汉藏羌回多民族在这里造就“茶马古道”高原重镇。而今,新的时代创造新的奇迹,脱贫攻坚让成都市大邑县“做松潘人、说松潘话、干松潘事”,为这座高原明珠打造产业发展“永动机”,助力其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。
9月3日-9月5日,成都日报记者深入松潘县种植基地、工业园区、受援群众家中,通过深入交流,感受大邑县对口支援松潘县给当地群众带来的生产、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。
讲述 我的受援故事
小花椒做出大产业 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
湛蓝的天空映照下,红红的花椒格外艳丽,213国道旁,松潘镇坪乡解放村里充盈着“麻麻”的花椒清香,房前屋后到处是晒的花椒,田间地头火红的花椒缀满枝头,尽管高原的太阳把皮肤烤得生疼,但花椒树下忙着采摘的椒农脸上却是笑开了花。
种植花椒的村民卢洪有
人人腰上捆着一个簸箕,双手不停地在胸前上下划动,红红的花椒从指尖落进簸箕里,10多分钟就装满簸箕,要腾到大背篓里。“花椒只能等天晴摘,落雨摘下来就烂了。我们熟手一天摘50多公斤没问题,最近订单多,人手不够,每天帮我摘花椒的工人就有五六个,整个村里在采摘季共雇了二三十人。她们在我这里干10天,五六个人要挣一万多元工资。”解放村的椒农卢洪有三年前还是贫困户,每天睁开眼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家里欠下的债务。如今,大邑对口支援一招接一招,招招都打在了当地花椒产业发展的“靶心”,卢洪有这两年终于扬眉吐气了。
地里花椒采摘忙,村里花椒合作社也是一片繁忙,机器干燥、抽真空包装、装进产品盒、贴好地址准备发货。在采访中,卢洪有手机微信“叮咚”一声,他立马看了一下,“有人给你发红包?”“红包算啥子哦。今年有三成货是通过网上销售,每天,合作社工作人员都会把订单信息发到合作社成员的微信群里。”面对记者的调侃,卢洪有显得很自信。这样的自信来自确实鼓起来的荷包。
卢洪有通过微信联系客户
2018年,大邑对口支援在镇坪乡发力,陆续投入2000万元,改善基础设施,连通种植基地的道路按照产业园区道路的标准改造,建起了专业合作社,聘请外地花椒种植技术专家前来传经送宝,邀请省内农业院校、研究机构建起专家智库;引入“云背篓”、京东、拼多多等电商合作,同时借助“东西部扶贫协作”,开展“扶贫大礼包”等产品开发活动;建立松潘花椒质量追溯体系,品牌化标准化种植体系……
家里的花椒地通了公路,提高产量有专家传授,销路还不愁,价格稳定看涨,关键自己家种的花椒有了品牌——“藏红花椒”,大邑的对口支援,村民看在眼里,发展的愿望也住进了心里。
虽然势头良好,但村民的观望,还需要有人打破,“除了债务,就剩那几亩花椒地了。”卢洪有首先加入合作社,并且流转了一些土地,扩大了种植规模,他的积极参与,打破了村民的观望,镇坪乡的花椒产业不断释放产能,由原来的1000多亩,一年多时间就提高到3000多亩。“以前一亩花椒产值2000元,现在最高3万多,最低也要接近2万元,村里种得多的,今年收了两三千斤干花椒,一二十万收入。”卢洪有告诉记者,他家已经收了八九百斤干花椒,五六万元的收入已经装荷包里了,把种的全部都收完,今年花椒收入上10万元,稳稳地。
原来村民瞧不上的花椒产业,让卢洪有这样的贫困户摘了帽。
花椒主题公园河谷风光
小小花椒的产业还在延伸。镇坪乡解放村位于九寨沟旅游环线上,“小花椒”还要让镇坪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“旅游饭”。解放村村口,有民族特色的石头碉楼已经立了起来,松潘藏红花椒主题公园的建设大幕已经开启,靖夷堡遗址打造、松潘藏红花椒国家地标产品申报等项目也在实施中。
“我们的花椒走出了大山,去了重庆、浙江,以后主题公园修好,依托旅游,花椒价格更稳定,好日子在后头。”自信轻松的笑容挂在卢洪有的脸上,他向记者透露,重新建房,已经纳入明年的计划。
打造生态农业创意园 “松潘产”卖出高原的生态价值
像松潘藏红花椒主题公园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一样,大邑在松潘县还布局了川主寺高原生态蔬菜产业园、红土藏香猪牧园、山贝母家来花园、圣地花海4个种养特色功能园区,然后通过工业园区打造的松潘生态农业创意园带动,形成“1+5”农业园区新格局,大邑的对口支援瞄准了松潘产业的“靶心”。
沿着山谷向上,两边刀削一样的高山夹着松潘县岷江乡新塘关村狭窄的土地,除了山谷中湍急的河流带来了丰沛的水量,这里的农业发展条件非常有限。而在村里的药材种植大户余强军看来,这里却是中药材种植的好地方。
这些天,村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子里,弥漫着淡淡的中药材独有的气味,像老树根一样的东西铺满了院子,“你看着像烂树根,我看却都是宝贝。” 余强军从2013年开始种植中药材,可以说是个药材种植技术能手,但缺乏市场销售经验和渠道,100多亩中药材产值,除去工人工资、各种成本,忙碌一年,“剩不下几个子”。
西门顶青稞地俯视古城
松潘高原气候,本就是中药材种植的绝佳之地,但守着金饭碗不能致富的情况,让余强军这样的种植大户难掩无奈,也让大邑对口支援思考要有新招,寻求突破。
建园区,引入龙头企业,用工业思路发展农业,打造松潘产业“永动机”。
2017年大邑对口支援队引进利民中药饮片公司指导和收购松潘中药材,当年余强军种植的中药材产值达30余万元。今年,利民中药材公司在松潘生态农业创意园落户,建成了药材加工基地,药材收购量大增,余强军扩大了30亩种植规模,产值达60多万元。不仅如此,余强军一个种植大户,就带动10户贫困户,帮助每户增收近5000元。
走进通利荣松药业新建成的厂房,各种检验、干燥、切片、包装设备已经安装到位,未来操作这些设备的工人都是松潘人。骆涛是园区附近青云镇人,过去靠打临工维持生活,一度让他觉得自己很没用。今年初,骆涛通过园区招聘,得到上班拿工资的正式岗位,5月份和其他一起聘用的十多个老乡,派往大邑的药企,一个半月的实操培训,自信回到了骆涛脸上,“从蒸药、炒药、切药……这些设备我都熟练操作,在家乡的工业园上班,我以前想都没想过。”
大邑对口支援工作队,还正在把大邑地理保护标志产品的发展经验,向松潘移植。“羌活、大黄、花椒等申请了地标产品,松潘产的高原生态价值将得以体现,对口支援价值将会更大,还能出口东南亚市场。”大邑对口支援松潘工作队领队何晓说,在加工企业落户的保障下,对于松潘的种养殖户,不仅带着购销合同,而且免费送种苗,免费技术培训,经济困难的还提供免息贷款,“1+5”的产业布局等于激活了对口支援“大产业”。
花椒主题公园河谷风光
心声 我的对口支援历程
2018年10月,当张波来到松潘县对口支援时,一片荒芜的河滩地,几座稀稀拉拉的厂房就是他工作的战场,眼前的松潘产业园区亟待改变,他给自己立下了“不改变,不撤退”的军令状。
张波
如果要让松潘发展得更好,群众的腰包更鼓,必须要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,“最初我每天吃饭睡觉想的都是如何发展产业园”。他找到园区领导,详细了解园区的现状,发展存在的问题;他找到入驻的企业,与企业家座谈了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;他找到园区同事,和同事一起分析园区建设的短板……经过充分地了解,他找到制约园区发展的四大瓶颈: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、产业单一、企业生产销售能力不足、入驻企业较少。
明确发展瓶颈后,他就像上了弦的发条,每天都忙碌着对标补短。积极争取资金,完善基础设施,经过多次不懈努力,争取到了项目资金用于园区道路建设、电力设施建设、自来水安装工程,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。坚持走出去学经验,提升软实力,他带领园区同事外出学习先进的项目。他奔波在大邑、松潘两地,协调对口支援地大邑县相关部门,利用松潘高原特有的农畜产品优势开展招商引资活动。
生态农业创意园
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张波的努力下,大邑县利民中药材公司顺利入驻园区,冷链建设项目顺利开工建设。他走访10余家专业合作社,创建“企业+合作社”模式,解决企业原材料供给问题。搭建电子商务平台,邀请企业参加省级农业博览会,扩大企业销售渠道。经过他的努力,园区新入驻企业已达到5家,年销售产值已达到5000余万元。
“在高原对口支援工作很苦,但若有一颗真正为当地群众服务的心,那苦便成甜,是甜进心窝里的。”张波觉得,这两年很值得。
对口支援 实事说话
自2016年以来,大邑县先后派驻141人次对口支援干部人才,助力松潘县脱贫攻坚,累计投入对口支援资金6667万元,实施项目9大类60余个,帮助松潘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。
发展之箭直指产业掉队之靶。谋划布局了松潘生态农业创意园“一园五区”产业布局。生态农业创意园以农畜产品加工园为核心,布局了松潘藏红花椒主题公园、川主寺高原生态蔬菜产业园、红土藏香猪牧园、山贝母家来花园、圣地花海5个种养特色功能区,形成“1+5”农业园区新格局,把农业规划为“1+2+3”的三次产业融合园,最大限度地延长产业链。
松潘拥有诸多明星景区,但旅游业态并不算丰富,乡村旅游就是短板之一。
结合脱贫攻坚项目的实施,大邑策划了2个乡村旅游点位,打造了十里民族风情旅游特色小镇。2018年以来累计投资800余万元,带动村民入股402万元,建设完成了十里旅游服务综合体“拾里时光”项目。打造小河镇药用观光芍药基地,提升集体经济。近两年来,美丽绽放的芍药花引来八方游客驻足观赏。
大邑打造的十里风情街
教培之箭直指意识贫穷之靶。大邑县有针对性地打出教育培训组合拳,力求拔出致贫之根。大邑县投入1000万元新建了进安幼儿园,引入黑籽儿教育集团负责经营,为扶贫扶智树立示范。大邑县先后引进各类社会资金2045万余元,建成城关小学标准化少年活动室和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2个、松潘中学等梦想中心教室4个;组织40多家企业赴松潘开展结对对口支援,累计援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、日间照料中心和篮球场等设施11个,种养殖等产业项目7个,道路桥梁河堤等设施12处,灌溉饮水和改厕等民生项目4个,开展捐资助学等活动20余场次,民间人文交流30余场次,为松潘各界出力出智。
对口支援幼儿园
大邑援建的服务区
记者手记
记者(右一)与村民卢洪有
大邑县对口支援工作队副领队杨永福,2012年就踏上甘孜色达金马高原开展对口支援,2018年再次请战来到松潘。“对口支援是一茬接一茬,作为第五批队员,离开这里只是早晚的事。但从领队、副领队到队员,都在思考,走了后,我在松潘留下些什么?”
采访之余,杨永福告诉记者,何晓领队已经在安排工作队对口干部,在离开松潘之前,完成涉及产业发展、人才队伍建设、教育、医疗、城镇规划、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14个课题。“所有队员都想尽可能多地留下为今后松潘发展做支撑的经验、做法。”
这也许是一份记录,但又像是一份传承,这也许是大邑对口支援的一份总结,但又像是大邑人在高原留下的实干足印。
松潘的山山水水会作证,大邑对口支援人才干部为这片热土挥洒的汗水,正在浇灌出松潘致富奔小康的丰硕果实。